我们每天都在问问题,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回答。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在提问,其实只是在表达观点;以为自己在聚焦,其实是在发散;以为别人会回答,其实别人根本无从下手。

那么,怎样才能提出一个真正“好”的问题呢?


一、好问题的五个基本特征

1. 它得是一个问题,而不是一通看法

很多人提问的方式是:“我觉得……,对不对?” 这更像是在寻求认同,而不是在探索事实或可能性。
一个真正的问题,应当带有 不确定性,即问的人真心不知道答案,也愿意接受不同的回应。

例子:

“为什么现代社会中,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?是技术因素还是人类天性的演变?”


2. 它得是一个问题,而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问题

一次抛出十个问题,看似“全面”,但回答的人无从下手。
一个好的问题,应当有 单一的核心焦点。换句话说:一次讨论清楚一件事就够了。

例子(计算机科学):

“在编程里,为什么有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),而另一些是 O(n²)?这对程序运行速度意味着什么?”


3. 它得是别人能回答且愿意回答的问题

提问者需要换位思考:我的问题是否足够清晰、具体,能让别人调动经验或知识来回应?是否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或共鸣?

好问题的特征:


4. 在封闭性开放性之间,取一端

问题有两种典型的形态:

而模棱两可的“半封闭半开放”问题,往往最容易卡住别人。

例子:


5. 提问是一种邀请

提问不是审问,不是炫耀,而是一种 邀请对话的姿态
一个好问题,不只是为了“拿答案”,而是为了引发 思考、交流与共鸣

坏问题像在“设考题”,好问题更像在“点燃火花”。


二、从高中到大学:提问能力的成长路径

除了通用的提问标准,不同阶段的学生在“怎样问好问题”上也有所不同。

高中阶段:打基础,问能解得开的具体问题

→ 特点:帮助自己把知识学稳、学透。


大学阶段:探索与批判,问能引向未知的开放问题

→ 特点:推动思维进入探究和研究的层面。


大学毕业后的延伸:走向社会,问能引发行动的问题

→ 特点:问题不仅是知识探讨,而是推动决策、合作与责任。


三、提问能力成长路径图

  graph TD
    A[高中阶段] -->|打基础| B[大学阶段]
    B -->|探索与批判| C[大学毕业后]
    
    A --> A1[聚焦清晰: 问具体步骤]
    A --> A2[建立联系: 问相邻概念]
    A --> A3[敢于追问: 延伸思考]
    
    B --> B1[在框架内问: 验证假设]
    B --> B2[跨学科问: 联系不同领域]
    B --> B3[研究导向问: 指向未知]
    
    C --> C1[职场聚焦: 找瓶颈]
    C --> C2[行动导向: 方案与风险]
    C --> C3[价值思考: 长期影响]

四、结语

提出好问题的能力,本身就是 思考力、沟通力和洞察力 的体现。
无论在高中、大学,还是走向社会,好问题往往比答案更有价值

好问题 = 真正的问题 + 单一的焦点 + 可被回应 + 封闭或开放的明确取向 + 对话的邀请。

当你开始经常思考“我该如何问得更好”,你就已经在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、行动者和思考者。

版权声明

作者: Hugo Narrow

链接: https://gary-yin.com/zh-cn/posts/%E6%80%8E%E6%A0%B7%E6%8F%90%E5%87%BA%E4%B8%80%E4%B8%AA%E5%A5%BD%E9%97%AE%E9%A2%98%E4%BB%8E%E5%AD%A6%E7%94%9F%E5%88%B0%E6%80%9D%E8%80%83%E8%80%85%E7%9A%84%E6%88%90%E9%95%BF%E8%B7%AF%E5%BE%84/

许可证: CC BY-NC-SA 4.0

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 Please attribute the source, use non-commercially, and maintain the same license.

开始搜索

输入关键词搜索文章内容

↑↓
ESC
⌘K 快捷键